第110章 苏州研讨会见闻(2 / 2)
竹篱、茅亭、草堂与自然山水溶为一体,简朴素雅,一派自然风光。
拙政园中部现有山水景观部分,约占据园林面积的五分之三。
池中有两座岛屿,山顶池畔仅点缀几座亭榭筑,景区显得疏朗、雅致、然。
这种布局虽然在明代尚未形成,但它具有明代拙政园的风范。
庭院错落是拙政园的建筑风格。这种园中园、多空间的庭院组合以及空间的分割渗透”、对比衬托;空间的隐显结合、虚实相间空间的蜿蜒曲折、藏露掩映。
空间的欲放先收、欲扬先抑等等手法,其目的是要突破空间的局限,收到中见大的效果,从而取得丰富的园林景观。
拙政园向以“林木绝胜”着称,以花木为胜。数百年来一脉相承,沿袭不衰。
早期王氏拙政园三十一景中,三分之二景观取自植物题材,如桃花片,“夹岸植桃,花时望若红霞”;竹涧,“夹涧美竹千挺”,“境特幽回”;瑶圃百本,花时灿若瑶华。”
归田园居也是丛桂参差,垂柳拂地,“林木茂密,石藓然”。
每至春日,山茶如火,玉兰如雪。杏花盛开,“遮映落霞迷涧壑”。夏日之荷,红花衬绿叶。秋日之木芙蓉,如锦帐重叠。冬日老梅偃仰屈曲,独傲冰霜。
米阳去的第二站是虎丘山。虎丘山有2500多年的悠久历史,影吴中第一名胜”、“吴中第一山”的美誉。
宋代大诗人苏东坡写下“到苏州不游虎丘,乃憾事也!”的千古名言。
虎丘最有着名的是二大景点,一是虎丘塔,另一个就是剑池了。
虎丘塔是世界第二斜塔,中国第一斜塔,古老苏州的象征——“云岩寺塔”,俗称“虎丘塔”。
这座塔七层八面,塔高47.7米,它是斜塔,它到底倾斜多少呢?
塔向东北偏北方向倾斜,它的塔顶偏离中心2.34米,最大倾角是3度59分,虎丘塔也被称为“中国的比萨斜塔”。
这座塔是江南现存时代最早,规模宏大,结构精巧的一座佛塔。
这座塔却是斜而不倒,所以更显得它的珍贵,由于在全国仅存此例,因此该塔无论在建筑科学,造型艺术、历史研究等各方面都具有独特的重要地位。
虎丘是苏州两千五百年沧桑的见证,高高耸立在山顶的虎丘塔已经成了苏州的标志。
坚剑池之所以称它为剑池原因有三个:一是从上面看,这池宛若一把平铺的剑。
另一原因是传当年为吴王阖闾殉葬有扁诸、鱼肠宝剑三千把,故名。
还有一种法是当年秦始皇与孙权都曾来这里挖过剑,剑池就是由他们所挖而成的,其实剑池是然形成的。
剑池可以是虎丘最为神秘的地方,传吴王阖闾墓的开口处就在这里。
虎丘中最引人入胜的古迹名胜就是传为吴王阖闾墓的剑池。
从千人石上朝北看,“别有洞”圆洞门旁刻影虎丘剑池”4个大字,浑厚遒劲,原为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独子颜頵所书。
圆洞内石壁上另刻影风壑云泉”,笔法潇洒,传为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米芾所书。
崖左壁有篆文“剑池”二字,传为大书法家王羲之所书。
“月落乌啼霜满,江枫渔火对愁眠。姑苏城外寒山寺,夜半钟声到客船。”
这首由唐代诗人张继写的《枫桥夜泊》的诗,脍炙人口,家喻户晓,给寒山寺披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。
寒山寺殿宇大多为清代建筑,主要有大雄宝殿、藏经楼、钟楼、碑廊、枫江楼、霜钟阁等。
寒山寺的建筑布局没有严格的中轴线。寒山寺山门前面的石拱圈古桥是江村桥,桥堍与山门之间那垛黄墙称照壁。山门两旁两棵古樟。
黄墙内古典楼阁飞檐翘角,右为枫江楼,左为霜钟楼,都源于枫桥夜泊诗。
佛龛背后一尊威风凛凛的将军像,面朝里,对着大雄宝殿,手拿金刚杵,也叫降魔杵,那是韦驮,位居四大王手下的三十二神将之首。
寒山寺的主庭园左侧的花坛两面嵌长条石刻两块,一为明代崇帧年间刻的“寒拾遗踪”;另一刻清末江苏巡抚程德全写的“妙利宗风”。
出大雄宝殿,左通普明宝塔和方丈室,右达名闻遐迩的听“夜半钟声“的钟楼,正前方的两层屋宇是藏经楼。
远望屋顶,可见唐僧、孙悟空等西取经塑像群。
藏经楼楼上秘藏珍贵佛经,楼下桨寒拾殿”,寒拾殿后墙的背面立一巨碑,刻着千手千眼观音、韦驮和关公等人物。钟楼在寒拾殿旁。
米阳游完苏州城,顿时感到心情舒畅,心旷神怡。这次苏州之旅,收获不少,大开了眼界,增长了见识,游览了名胜,堂般的苏州深深印在米阳脑海里。
(本章完)